泰伯网|刘锐:中科宇图的“大环保”逻辑 | 访谈录

2018-08-20

      2004年夏,京师大厦,刚从美国回国的刘锐教授在这里接受李小文院士的“接风”和“面试”,一行四位教授在没有一盘菜的情况下,喝了一整瓶五粮液。伴着酒,他们“讨论了一下午遥感和GIS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如果不是这次经历,也许刘锐还不相信学术话题也能成为“下酒菜”。
      刘锐告诉泰伯网,李小文院士后来和大家讨论出了一个结果,遥感技术和其他领域最好的结合点,一个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另一个就是环保产业。
 
澳六宝典

澳六宝典副总裁、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

   
      2009年,刘锐教授在遥感科学家李小文院士的鼓励下进入中科宇图,并创建了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
      事实已经验证了这个判断。如今环保成为国家和全民焦点,市场可观;GIS平台也成为综合遥感手段和智慧分析的最主要平台。在此框架支撑下的中科宇图,智慧环保项目利润率可达30%,在信息化市场中已属难得。
       但刘锐告诉泰伯网,用户不时发出犀利的“灵魂拷问”仍然让他如芒在背。有一次用户问他:“我知道你们的智慧环保‘一张图’可以很漂亮,可为什么环境还是没见好?”
      这个问题让他意识到,软件方案只能是环保中的一部分。如果不参与到实际治理的工程项目中,很难让环境好起来。因此,工程项目也将成为中科宇图进击“超级公司”的最后一公里。
 
  科研院所走出的智慧环保企业
 
      鲜有人知,中科宇图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其早期创始人和员工大都来自中科院遥感所、地理所和北京师范大学。这其中包含我国遥感事业重要推动人李小文院士和公司董事长姚新。因此2001年公司成立之初,无论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还是人才的聚拢,公司都有很大的优势。
      但很快以李小文院士为代表的遥感专家们就意识到,遥感虽然是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没有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它将很难发挥更大的潜在价值。刘锐教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2004年应邀回国任职北师大地理遥感学院,被李小文推荐执教GIS课程,培养研究生。
      与高校联系紧密的中科宇图很快也受到影响。此期间,迅速展开了在GIS方面的发展。从遥感到GIS,是中科宇图第一次“小跨界”。
      而在刘锐教授刚回国不久后,中科宇图就迎来了又一次“大跨界”。2005年前后,李小文一直和大家重点讨论一个问题:遥感技术的最重要结合点除了GIS外,最有潜力的行业应用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答案是环保。这个答案也更加坚定了中科宇图进入环保产业的决心。”刘锐回忆道。
      如此,公司既避开了与GIS、遥感测绘企业的正面竞争;对环保领域的竞争对手而言,其3S技术手段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技术壁垒,让对手难以简单复制。而市场份额也为中科宇图交了一份较好的答卷。
 
 “农村包围城市”,他们把营收翻倍
      如今,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GIS、遥感技术和环保业务模型相结合的智慧环保已经成为中科宇图的核心业务,智慧环保软件市场份额也位列前茅。但在2005年中科宇图刚刚进入环保行业时,市场对他们而言并不友好。
     “雾霾”概念彼时尚未受到重视,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重心只集中在环保信息化和污水等项目的治理上。且与海外市场不同的是,由于企业缺乏治理环境的核心动机,因此其主要用户仅来源于各级政府部门。因此我国环保行业也是一个典型的ToG(政府为用户)行业。
      在不熟悉用户渠道、未充分理解政府部门业务需求的情况下,2005-2008年之间中科宇图主要客户均来自于地市级环保厅和环保局,尚不能形成“环保主战场”。
      但经过三年的摸索,公司在2008年迎来了第一个国家环保部级项目,标志着其正式进入我国环保“主战场”。同时,公司也迎来了快速成长期。这期间,公司营收增长率最高时达到了40-50%。
      刘锐教授总结,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中科宇图抓住了环境部门的两大核心需求,分别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和建立数据分析平台系统。这个由为地方政府提供环境业务服务,到为中央环保系统做顶层设计的成长战略,被公司形象地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如今这个战略,很快又要变为“回到农村中去”了。刘锐介绍,中科宇图近年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环保项目。它们虽然带来的营收有限,但凝练了技术和产品,使得更多地方政府对公司产生了信任。地方项目也因此重新成为中科宇图的重要营收来源。目前,中科宇图已在全国建立了6个大区分公司和10多个省级分公司,地方级环保项目可占公司营收超过80%的比例。
 
  “环境亿级PPP项目,我们很难进入”
 
      环保需求的巨大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单是智慧环保的信息化领域,就有多家上市公司同台竞争。但尽管如此,刘锐教授回忆,我国环境领域上市公司排名中,前十名没有一家是做信息化的企业。
     “因为信息化就搞这么一点点事情,对吧?”
     他所谓的“一点点”,是指智慧环保中的信息化项目,包括环境监测、监察、应急、生态保护等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并没有占据资本投入的“重头”。真正的资本都朝着工程项目流动,环境领域的“超级公司”也均为治理型企业。刘锐介绍,虽然工程项目利润率仅为10%-20%。但其资金总额巨大,包含动辄几十亿的PPP项目。这一点智慧环保、信息化项目也只能望其项背。
     只从事信息化业务时,包括中科宇图在内提供智慧环保方案的信息企业很少能够入局这种“大单”。这也导致了信息化项目和工程项目的割裂,治理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何会有用户发出“并没有让空气质量提升”的质疑。
     因此,近两年间,中科宇图决定发挥地理信息监测平台、空间大数据分析平台优势,提出了“精准治霾”、“系统治水”和“科学治土”战略,为用户提供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规划、监管、工程治理的闭合服务模式,开始打入环境治理市场。
     2017年,中科宇图承接的黑臭河治理项目即为工程项目,营收达数千万元。据了解,公司也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环境治理工程作为其为地方政府服务的主要目标。
     “以我在美国多年工作的经验,Esri为什么强大?因为他们一直积极地与最新的IT技术和行业发展相结合。”刘锐教授在美国世界银行系统工作时,是负责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仓库建设的专家。Esri当时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包括免费向他所在部门、其他政府及NGO用户提供GIS软件,以及鼓励他推广GIS在该领域发挥的作用。
     “在美国,很多环境公司都是从信息化开始做起,然后逐渐与工程和服务结合起来,成长为环保行业的超级公司。在中国,这个逻辑同样适用。”刘锐教授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