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专访中科宇图谢涛:系统治水助力水质长效持续改善

2019-07-08

        由于水污染成因复杂、来源众多,实现水质的持续改善不能依赖临时性、应急性、碎片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有必要从源头到末端,进行“管治”结合的治理之策。为此,记者专访了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涛博士,畅谈城市水环境治理难点及“系统治水”理念如何助力改善水质。
澳六宝典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当前环境治理尤其是城市水环境治理,面临哪些重点和难点?

       谢涛:城市水问题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涉及水多、水少、水脏以及水浑4个类型。水环境不是孤立的,涉及取水、输水、用水、耗水和排水各个环节。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治水统筹,治理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临时性、应急性以及碎片化的问题。

其中,污染底数不清、原因不明和监管能力不足,导致生活污水直排和工业污水偷排没得到有效的遏制。仅仅在河道内进行生态修复和应急性水环境治理,只是解决了一时之需。水质反复、工程治理成效难以长久保持等情况经常出现。

应该看到,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我国个别区域管理减排仍有较大空间。一些地方寄希望于在污染入河、入湖以后的强化治理,而忽略对于企业、污水出厂、畜禽养殖等排污单位的源头监管,是治理工程绩效达不到预期的症结所在。


中国环境报:“系统治水”相对于运动式应急治理有何必要性?系统治水模式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发挥了哪些作用?

       谢涛:2019年,我国水污染防治攻坚进入深水区,各地政府部门急需统一谋划。

“系统治水”正是通过污染底数调查、系统科学规划、提升智能化监管体能力,加强靶向治理方面层层深入,形成从“规划设计”到“监管和治理”的闭环服务体系。

通俗地讲,要从一味地强调治理,转向管理与治理并重。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打造全流程、一体化、全方位的治水新模式。这是解决城市水环境污染各类疑难杂症、保障水质持续改善的切实有效手段。


中国环境报:什么样的城市适合采用“系统治水”模式?目前取得了哪些经验?

      谢涛:“系统治水”的理念是通用的,所有城市都适合。但在具体途径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还要结合本地的不同特点。如考虑季节性因素、河道水质来源等,结合靶向性工程治理体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规划和工程设计。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生态调度等综合性措施,统筹优化设计实施,从而确保水质达标。

以中科宇图在湖北咸宁开展的项目为例,这里围绕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就引入了“系统治水”的理念。首先,开展流域性综合治理规划,进行监管类和治理类项目的整体性布局统筹。将信息化监管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河道和湖泊水体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整体设计。同时,探索引入水环境治理与监管的第三方服务,引入外部专业人员参与现场河道监管的日常巡查、排查工作。对接专家资源,围绕水质改善定期提供咨询服务。今后,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将是第三方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配套”搭档。

另外,由于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参与“系统治水”的任务也就不尽相同。中科宇图在河南孟州的治水也按照系统治水理念做两个细分领域的工作,一是河道自动化监测和专业人员定期巡检,二是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和治理设施运行和维护,整体上涵盖了监管、巡查服务、生态修复的工程治理;我们在广东阳江的项目主要是以末端治理为主;一些地市也开始接受系统治水理念,中科宇图在安徽宿州也正在推进系统治水第三方服务。宁波、浙江、慈溪也在按照“系统治水”理念在推进。


中国环境报: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如何借力智慧环保等信息化手段?

       谢涛:当治理与管理并重后,管理中的一些短板就开始显现。究其原因,往往是有些地方没有跳出固有的套路模式。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污染治理,管理好了,后面治理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中科宇图借力信息化的智慧环保,一是提升管理的效率,二是使得后续的工程治理更具有靶向性,即怎么治才能治得更准。正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所获取的各种数据资源,形成专业的分析,才可以为治理技术路线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帮助。

中科宇图“系统治水”的核心之一就是智慧化的监管体系,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多元监测体系,如水质微站的加密布设,可以作为生态补偿和执法监测的参考;辅以多方联动的管理机制,如专家服务、联动执法等;再加上河湖长平台、APP等智慧化的执法监管平台,最终实现测得准、算得清和管得住的监管要求。